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
打印
tT

留英读博的艺术:学问与学术

留英读博的艺术:学问与学术

为什么不把读博理解成一个艺术造诣的过程?9 K" f) v( Y0 g( j
, I; f+ R& c6 y9 R
     博士生是在一门狭义学科范围内耕耘的研究者,他们可能是孤独的长跑者,性格的孤僻者,金钱的失败者,感情的终结者。正因为如此,无论是褒义还是贬意,博士生是个特殊的知识份子群体。
1 b3 j# H9 S% a8 k0 i0 f* }2 T3 V* r
     读博的艺术在于其过程到底是做学问还是搞学术?如果定位含糊的话,很可能对为何要选择读博而感到疑惑不解。尤其是对于不惜重金,远赴英伦的博士生们,到底留英的学习过程对其学术造诣,人生思想会带来怎样的变化?是人格升华还是文化冲击?是豁然开朗还是前途未卜?可惜英国大学不会告诉你这一点.或许就连博士导师也很难做出让人满意的回答。4 k! w: p% s: m
& ~* k$ v% K* T4 S" M" H2 z3 z
     只有咱们天资聪颖,刻苦努力的中国人,才可能会在空余时间,定下心来,泡杯浓茶,围座在一起讨论这个看似无聊的问题。而我的观点是不要完全从金钱利益角度去看待留英读博,要更多思考读博的艺术。也体现一位读博之人的文化修养。
! m% L0 \; A: x2 M5 r1 W
, y7 x; ?' D, Q+ J9 O, m     搞学术与做学问
8 ~! N$ ]  M& I. g( \2 {7 R5 q2 \; q6 @$ L* M1 _
      首先搞学术和做学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两者都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工程,如果说文人和苦旅不分家的话,那么搞学术,做学问和苦读是相提并论的。其结果就是要搞出一些名堂。所谓“名堂” 就是学术会议,论文发表和为人类所作的贡献。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过程,
! M% O( z0 B; \* i' W
5 [2 o% [; w" e( G. {6 r     做学问是个专业学习的过程,比如本科学习可以看作是做学问的起点,而搞学术却是一个往学问金字塔顶端冲刺的过程。从对象上来说,任何人都可以做学问,但非任何人都可以搞学术。& `, U1 O0 W- v8 ^& o, r# W; L
" }% E# x1 c, v. C
     搞学术的人更要起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,如果其具备独立组织操作课题能力的话,那就更理想。从知识需求层次上来说,学术相对于学问来说更上一个层次。只有把学问做精的人,才有资本和底气专研学术。可以说学术比学问更“高,精,尖” 。
# ]9 h7 y5 `) i4 ]- A; d3 S2 D( c, b. o! ^
     因此读博之人要给自己一个定位,设计一条路线 ----搞学术还是做学问?不要发表了两三篇论文就觉得自己在搞学术,也不要因为没有论文发表而埋怨自己没有在做学问。8 S5 R8 Y9 C$ c& ?: a

+ v2 }* W0 I; N7 S+ B0 d     在英国攻读博士也许是一门做学问大过于搞学术的艺术。或许博士后才能真正为个人在专业知识上大显身手提供舞台。初来乍到的中国留学生,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,翻阅陌生的文献资料,用别国的语言来描述和分析与中国有关的研究项目,并不完全处于优势状态中。有些明明有能力搞学术的人,由于这样的局限性,只能在英国重起炉灶,回到了原点。* w/ u1 Z& D$ x; u

3 p, ^) P0 ^/ ~& t     这点不仅让有些博士生感到在英国被大材小用的无奈,也感到了现实永远与期望相差甚远的真理性,还使得那些拖儿带女的“老” 博士们产生了英雄迟暮的悲壮情怀,回忆起在国内考研读研的峥嵘岁月。而现在却不得穿着英国人的新鞋走中国人的老路。
& r0 O% g! ^) T: x# }9 J
2 E2 e6 M" h& ?1 I    博士类型/ V) f1 V6 u0 W6 b* x

! ]2 t% R/ F: a" c+ `" ?. y% C' t       再谈谈留英博士群体对于读博艺术的理解。他们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人群:一是“我要学的”人。这类学生或是爱学习的模范青年,或是知识愤青。他们可以视金钱为粪土,即使没有申请到奖学金,砸锅卖铁也要来英读博士,目的就是为了一个洋博士学位。
' t. ^1 ~3 f/ S6 M4 [7 a
! S5 _8 P# R, q  \- ~  h! o      对于他们来说,结果比过程重要。这类学生因为怀有强大的得失观,容易进入这样一个误区:花了如此多的财力,体力和青春,难道读博就是为了最后的那张文凭吗?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?我们到底是还是搞学术还是在做学问?或者根本两者皆非,充当量只是一个写论文的人?8 o" ?* v2 M9 K

" c& b# U! h5 l$ F3 C     第二类是“要我学”的人。英国大学对于文科和理科的奖学金资助欠均衡。这也不仅仅是英国的问题,而是全球趋势。能够申请到全额奖学金的文科生少之又少,而且竞争激烈。理工科则相反。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学生自然幸运,不用担心柴米油盐,只要能够在指定时间内为导师完成科研项目就是成功。这类学子也许不会过多追求读博的艺术性。8 Z+ H8 I4 X  p! l8 l

( `) D# U6 O3 L+ F) Y     无论是“我要学” 还是“要我学” 的人,都得经过博士申请和录取的过程。和国内不同的是,英国的博士录取无需经过科目考试的选拔。比如在国内考研考博,无论是专业英语还是政治都得过关。可是在英国,只要填写申请表就可以了。这样的选拔过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。有些供过于求的科目只要去面试就能被录用。所以造成了学生实际能力和在其申请表格中的描述的差异。9 W4 b: m# H" S+ g
0 L' s/ D" c$ O* _0 f! E& S5 v
     某校的电子工程系就发生这样的情况,中国学生占整个博士生人数的三分之一。英国教授一向认为中国人能够吃苦耐劳,而且理科比较占优势,可是录用后才发现,有些学生英语能力太差,几乎连交流都成困难。有一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,一位刚来英国的中国博士生没有听懂教授的口令,造成机器故障。看来搞学问和做学术的人犹如艺术家,也需要灵性。就像同样的钢琴曲,不同人演奏出不同的版本。如果把一份研究给一个没有灵性的研究者做,其结果也不容乐观。
) d# o+ x) h8 V0 e  U( O5 s2 n5 L8 b% z2 {  j: g+ w
    发表文章
, m1 Q5 f8 c8 v" @( p
/ X8 ?! X( c6 v! H! I4 O* F* @: z     最后谈谈对于读博艺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----学术发表。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内因苦读而留下的足印,季羡林先生为了搞清“糖史”在图书馆不分昼夜地查书,都证明了搞学术和做学问都不得急于求成,贪图省力。对于学术上的冒名顶替,招摇撞骗等恶行更是让人鄙视。在英国读博也讲究这一点: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学术地位是划上等号的。因此造就了一些急功近利,投机取巧的人群。. ?# L4 P: H, M" ]5 n
. C2 C( p/ R1 M" Z
     举个例子,英国对于文献资料的引用要求十分严格,所有借用和引用某作者的话语必须标明出处。否则就是剽窃。这算是留学读博的学术长进之一。但是有些人把作者的原话加工一下,比如把主动语态改成被动,或添加一些形容词,就“老母鸡变鸭” ,变成自己的原话了。教授导师也不一定会发现。让人对英国高校的学术水平感到质疑。  \1 Q" I2 ^$ \0 b3 w" j

2 k4 k$ X% [/ I/ Z+ z+ e6 G     但凡博士生都希望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。可是这对于中国留学生的优势并不明显。他们或许有很强的学术背景,可是由于受到语言能力的限制,有些博士生只能把国内学术刊物作为一个发表渠道,其影响力远远不及国外的刊物。这样说来的话,在英国读博充其量还是一个做学问的过程。
  O8 y. X( Y5 y6 h2 ~0 O, H
9 h. S3 d3 q" r' U. n; b$ c     此文的目的并非为区分 “学问和学术” 而咬文嚼字一番,而是出于对于留英读博学术价值的思考。它对于个人学术积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?还是仅仅停留在做学问的水平上,或者留英博士根本就是当个“作家” ,写篇论文了事?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和讨论。
1

评分次数

  • charlie

返回列表